《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0
 

Citationformat:ZHANG tren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digital cultural industrie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21(2):1-7.

数字文化产业链条长、渗透性强,是促进城市和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支持政策,并收到了良好效果。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加快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仅有利于培育经济新动能、促进文化新消费,也能有效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具有特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数字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一些城市还专门成立了数字文化产业办公室,并制定了数字文化产业统计标准和支持办法。但是,随着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纵深发展和更广泛地走向国际,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这些问题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阻力。尤其是着眼于全球化和国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发展环境营造,不仅有利于数字文化产业本身的创新发展,还有利于为其他产业创新发展、健康发展积累改革经验。本研究基于世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结合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分析相关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表现出了强劲增长态势和广泛渗透性。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数字经济的内容,也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加速数字文化战略发展的步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了更多神秘色彩和发展魅力,也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释放了更多发展效能,为全球数字经济浪潮和文化软实力竞争增加了更多变数。

(一)发展战略化

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有的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的被纳入“增长极”产业目录,有的被视为“弯道超车”的战略抓手。数字文化产业被纳入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既说明了其重要性,也说明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开始加剧。还没有将数字文化产业纳入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错过一轮产业浪潮机会。现在已经将数字文化产业纳入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十分注重创意产业生态构建和技术创新环境营造。

(二)深度融合化

数字文化产业实现了跨业和跨界大融合。教育、贸易、物流等多领域都可与数字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未来产业融合的方式将更广泛,数字文化产业未来将形成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数字文化产业跨业跨界融合,不仅体现了文化产业的渗透性,也体现了数字经济的穿透力。数字文化产业不仅涉及实体经济,也涉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那些将数字文化产业仅仅视为休闲娱乐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将有可能因此而扼腕叹息。

(三)产业互联化

数字文化产业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数字文化产业的初始阶段是从消费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即通过互联网手段来更新文化产业的消费端形式,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延伸到供给端,消费端和供给端的联合发力形成了当前数字文化产业互联网。那些仅仅从需求端考虑数字文化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数字文化产业的末端环节而裹足不前。从这个角度看,数字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显得正当其时,从供给侧角度来思考数字文化产业的体系创新和生态构建不仅会有效提升需求层次,还能真正有效发挥数字文化产业对数字技术和信息产业硬件技术的反向驱动作用。

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进行结合,给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无穷的活力,犹如管理学中的“鲶鱼效应”,并一发而不可收拾。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细分方向十分庞大,每个细分方向都有可能形成全新的数字文化生态系统。不同国家和地区,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和政策环境,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从数字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看,主要表现出3个发展方向。不同国家的侧重点可能有较大差异,但总体上都会在3个方向进行努力。对于我国来讲,也是如此,虽然在具体实践上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但整体上也离不开这3个方向。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全球最大数字文化供给市场和消费市场都在中国,为数字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超越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是各类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这主要是从文物保护、文物展示两个方面的应用展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刚开始主要是为了保存典籍、修复文物,后来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云上展览、展示、查询成为文物资源数字化的主要功能,这不仅节约了消费的物质和时间成本,还给消费者带了新的体验和领悟[1]。目前,文物资源数字化,还为文物复原、考古推演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对探寻文化起源、梳理历史文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内容产业的数字化。内容产业数字化,首先表现在传统内容产业的电子化,但最重要的表现是改变了传统内容产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数字内容产业表现得尤其明显。今日头条、抖音就是在没有记者团队、没有专业采编队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容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不仅代表了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了当地技术创新和人才环境的优劣。没有内容产业的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只能被称作是文化工业或文化用品制造业。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其文化工业和文化零售服务业多么发达,内容产业跟不上,文化产业就会长期处于低端环节和外围区域。令人欣喜的是,内容产业的数字化,给那些文化产业落后的地区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希望。网络文学在全球的兴起,为那些文化产业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了弯道超车机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是文化消费方式的数字化。随着5G产业的发展,在线消费和移动互联网消费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趋势[2]。网上图书馆、云上博物馆、掌上文旅等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极大便利,压缩了时空距离,提高了消费效率。虚拟现实、沉浸体验、直播演艺、在线教育、云上会议等改变了文化供需链接方式[3]。文化消费方式的数字化,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没有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就没有今天数字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未来,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将会呈现更多方式、更多场景、更多载体。值得注意的是,旨在促进文化消费的数字平台型的文化企业,往往承担的是类似电子商务的撮合功能,这些企业虽然也十分注重创新,但其注重的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匹配,其关注重点是促进消费匹配,更多的是帮助生产者卖文化产品和服务。随着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云上直播越来越普遍,若没有较好的文化生产者广泛合作的平台型文化企业,云上直播的生存空间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生存机会将越来越小。

此外,数字文化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也会迎来发展良机。正如电影装备制造业是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一样,数字文化的装备产业也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与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的装备制造,将会是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各种人工智能装备,尤其是可穿戴、可移动、可遥控的智能终端设备将会与数字文化产业同步迎来加速发展期。

三、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障碍

基于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我国数字文化已经进入爆发期,网络游戏、网络新闻、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典型新业态发展迅速。遗憾的是,在产业认知、产业结构、产业要素、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有的属于理念问题,有的属于产业政策问题,有的属于技术创新限制问题。

(一)部分学者和媒体对数字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偏见

部分学者和媒体对数字文化产业认识不足,一些片面认识影响了行业的正常发展,甚至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科学制定。在传统文化企业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数字文化企业的发展曾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甚至被一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视为“异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进程。比如,一些学者基于对传统制造业的信仰,将数字化产业视为虚拟的、不真实的、不产生竞争力和财富的产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一些对游戏产业的偏见,影响了娱乐游戏创新,也影响了应用游戏推广。个别不良新闻、短视频的传播,影响了我们对网络内容产业社会价值的基本判断。一些学者基于对传统纸质印刷文学的热爱,大肆宣扬电子出版物的危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二)数字文化内容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

在数字内容方面,当前我国优质文化内容,尤其是原创、首播、独家、自制的创意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应产业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动漫影视方面,约有一半的国产动漫电影票房不足千万,少数爆款国产动漫在国际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在动漫IP移动游戏领域,“七龙珠”“火影忍者”等日本漫画IP改编的产品仍是市场主力。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方面,虽然出现了“故宫上新了”“淘宝联萌”等优秀作品和新业态,但与业内优质转化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在“文化反向输出”方面,数字文化产业正呈愈演愈烈之势,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中国文化风格的国产动漫常常缺乏国际影响力,而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国外动漫产品反而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IP多维度多角度的重新诠释,并形成了诸如功夫熊猫、花木兰、三国游戏等文化消费精品。在产业链塑造方面,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链条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4],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数字文化产品的重工业体系支撑上存在明显短板,一些数字文化创意由于缺乏技术和生产体系支撑而只能望洋兴叹或转移到海外完成制作。

(三)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商业模式更新也存在一定滞后性

数字文化产业的竞争,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竞争,另一方面是商业应用模式的竞争。然而,我国在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协同服务文化产业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以游戏产业为例,在技术上,目前国外Unity和Unreal Engine两大游戏引擎是世界游戏开发的主流平台,美国游戏引擎Unity在中国手游市场占有率超过70%,而国内游戏研发平台乏善可陈。在游戏内容上,游戏产业和动漫行业融合度不高,低品质的青少年娱乐游戏是游戏产业的主力内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行业的教育游戏、益智游戏严重缺乏。在游戏的商业应用模式上,功能性游戏已经成为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军事、医疗、教育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产品和抓手,娱乐性游戏已经成为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拓展商业生态的重要工具和消费流量入口。

此外,在消费模式上,付费消费已经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主导盈利模式,但是我国目前数字文化产业的付费消费模式还不成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甚至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如影视娱乐产品付费点播往往会遭遇盗版、重复收费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感,也影响了数字文化产业正常的产业生态打造。

(四)数据造假对数字文化产业伤害大

与传统文化企业相比,数字文化企业迭代速度大大加快,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审核和治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数字文化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一是在通讯和新闻方面,新浪微博深受水军困扰,经常出现不切实际的有组织的抨击或追捧言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价值判断。在网络视频播放流量统计方面,有些网络剧刚上线就超过100亿次播放量,明显存在数据注水。二是在游戏行业领域,外挂已形成灰色产业链,成为游戏行业名副其实的毒瘤。三是在版权制度方面,各种文化版权保护办法对标的主要是传统文化内容,以书籍、影像作品为主,对网络文化内容版权的保护还存在一些模糊和空白地带,比如数字装备、数字货币、数字照片、数字影视等内容,缺乏相应完善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同时,在知识版权和私人信息方面,侵害知识产权、贩卖私人信息已形成各种各样的产业链和非法获利群体。

(五)文化出海面临境外政策障碍和贸易保护壁垒

部分国家和地区不断出台各种限制措施,打压我国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企图降低中国企业在其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比如,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我国游戏发行商较难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游戏发行许可证,大量动漫影视作品也较难获得海外出版发展、放映权限。

因此,从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国数字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政策相对滞后,一些过于严格的国内文化管理政策可能在制约我国数字文化创意发展的同时,给国外数字文化企业迅速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战略时机和市场空间。

四、加快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开启了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数字文化产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国家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在全球化竞争中遇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够被认真对待并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会给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解决方案。未来,我们应以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客观评价和认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和地位,从数字文化产业的要素提升入手,不断完善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增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将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推进我国文化建设进行有效衔接。

(一)客观认识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

网络游戏、视频、新闻、文学等内容,涉及范围广,影响力度大,不仅具有较强的产业拉动性,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功能。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消费互联网的重点内容,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产业互联网的突破重点,它不仅关系我国消费升级,也关系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关系着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5]。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数字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功能。其次,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数字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在人才、资金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培育数字文化消费市场,壮大数字文化企业,还要持续完善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和治理方式,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创作、生产氛围,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严格的数字文化治理体系和制度规范。

(二)加大数字文化内容创新力度,注重相关人才培育和引进

深刻认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在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内容创意上落后于人的现状,不能盲目地从规模和产值上去判断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首先要客观评价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地位。一是注重从技术研发和内容原创性两个方面去判断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二是注重借助现代先进数字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转化为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要求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注重从产业细分内容,尤其是从数字文化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去判断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6]。三是注重利用现代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实施更加精准的市场培育和用户管理策略,培育良性消费市场。避免通过将数字文化产业进行泛化的形式来夸大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

其次,我们要基于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促进政策和战略举措。一是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优化文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数字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变现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环境。二是密切关注国外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吸引政策,不断改善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发展和引进政策环境,快速壮大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三是鼓励数字文化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全方位创新发展,在企业注册、税收、人才引进等政策方面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给予优惠和鼓励。

(三)加快完善数字文化产业服务和治理模式

完善数字文化产业的专业基础设施,降低数字文化企业的研发、生产成本。一是加大数字资源和文化资源对普通大众的开放力度,为多样化的创意生产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宽松的环境。二是在严格执行国家已经颁布的行业管理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行业管理政策,比如直播行业、游戏行业、网络出版行业的治理,应在执行中不断调整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三是着力建设数据治理制度,探索制定数据产权、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数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细分行业的政策、监察、监管体系,构建透明的数据流量监测制度和办法,制定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体制机制和惩罚制度。四是完善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严守意识形态底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不同治理主体的治理标准和程序,强化动态监管和执法落实,引导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个人等有机参与行业治理,形成规范、顺畅的市场机制和现代化治理体系。

(四)加快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制定数字文化企业“一带一路”发展专项规划。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价值,加强经典文化与时代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紧密结合,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放松数字文化创意内容的监管标准,加大对不伤害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感情的大胆文化创意的宽容和支持力度,并在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等方面建立专门的容错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建立国际性数字文化企业发展平台,通过国内外数字文化企业的技术、资本、渠道等合作交流,建立国际性的资源库和营销网络,提升我国数字文化企业的出海和文化传播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与认同[7]。

(五)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有效衔接

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和我国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对我国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是充分利用数字文化传播速度快、易于被大众捕捉和吸收的特点,将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豪感充分植入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中,通过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巩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充分利用数字文化产业技术、方法和模式,打造展示时代风采、弘扬时代精神的数字文艺精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新型数字文艺精品影响人、鼓舞人,凝聚社会共识。三是有效监管数字文化产品的网络发布,鼓励多供给积极向上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数字文化消费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数字文化消费网络空间。四是通过数字出版助力学科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权,为学术贤达创造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拓宽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权增强的空间。五是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结合起来,通过数字文化产业的事业化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涵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1] 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陕西为中心[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 吴承忠.5G智能时代的文化产业创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51-60.

[3] 范周.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50-56.

[4] 李文军.改革开放4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其取向[J].改革,2018(12):54-64.

[5] 李凤亮.文化创意与经济增长: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关系构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77-83.

[6] 黄永林.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维关系与时代特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7):22-29.

[7] 张晓欢.我国文化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20(35):1-5.

Citationformat:ZHANG tren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digital cultural industrie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21(2):1-7.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zhonggzlxxcy.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9379.shtml


上一篇: 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的发展研究
下一篇: 企业经济论文_兰州高新区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