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偏离度分析视角下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0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快,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应对挑战,国家在2016 年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九大也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南省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 年发布《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型湖南。2017 年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建立创新型经济新体系。2018 年发布《湖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强化创新、智能改造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加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建设湖南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新挑战。湖南省高职新工科教育根植湖湘大地,应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院校布局、专业(群)、人才培养等层面优化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工匠,促进湖南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的嬗变。

一、相关理论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

《辞海》对“侧”解释为向一边倾斜。供给侧改革强调供给方面的改革,最早为经济学概念,由西方供给学派提出,源自18 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定律。1936 年,凯恩斯以需求侧管理为主全盘否定萨伊定律,20 世纪70 年代以拉弗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20 世纪80 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复辟,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通过对供给管理和供给侧政策的系列运用,标志着供给学派的二次回归。从最初“萨伊定律”到“供给学派”再到“供给管理”,西方供给学派经历了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演化,先后形成了罗斯福新政、里根经济复兴计划、撒切尔主义等实践成果。20 世纪80 年代供给学派理论传入我国,贾康、滕泰、吴敬琏、厉以宁、胡鞍钢等专家学者先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研究,2015 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将供给侧改革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专家学者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困境、动因、内涵、价值、体系、策略、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从院校、专业群、专业、课程等层面展开实践。丁金昌的践行“以生为本”理念结合“三个课堂”育人以扩大高职院校教育有效供给[1];薛茂云等通过区域统筹对接产业链构建专业集群[2];刘燕通过多元供给促进专业动态建设精准化[3];王茂莉结盟大数据基于“共享供给”升级课程模式[4]。

(二)偏离度

偏离度指存在正相关性的实际系统构成比和目标系统构成比,两者之间的差值占目标系统构成比的比重。偏离度模型用公式dij=(ri-tj)/tj表示,其中ri=ri/∑r 为实际系统r 第i 个结构要素的构成比,亦为占比,tj=tj/∑t 为目标系统t 第j 个结构要素的构成比。若偏离度值dij=0,表示实际系统r 第i 个结构要素与目标系统t 第j 个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完全平衡,为耦合匹配的理想状态。若偏离度值dij>0,说明实际系统r 第i 个结构要素存在“供过于求”,反之,说明实际系统r 第i 个结构要素“供不应求”。这两种情况均表明两者关系存在供需结构失衡,且偏离度值偏离零值越远,说明两者的平衡度越低、协调发展越差。

偏离度最早用于经济领域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赛尔奎基于“结构变动模式”思想,提出偏离度系数来衡量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两者的合理比例[5]。我国学者赵志君用偏离度分析股票的价格与内在价值[6];李冠霖等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7];郑蕊等基于结构偏离度实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丁海燕基于结构偏离度剖析广东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9]。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趋同性,专家学者引入偏离度分析为适配经济、产业发展探索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杨益民用偏离度分析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10];阳荣威等实证湖南高等教育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11];李博用偏离度分析产业与就业结构以优化江苏高职教育供给[12]。由此可见,以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剖析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基于偏离度模型,得到新工科教育构成要素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厘清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匹配关系,以指导高职新工科教育要素配置,优化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二、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形成服务区域发展的高职院校布局

湖南省立足“一带一路”新定位,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确立了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四大区域发展板块(简称区域),通过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自身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推动产业兴湘、产业强湘。作为培育湖湘工匠的“蓄水池”,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围绕四大区域和其优势产业布局了70所高职院校(如表1 所示),以国家示范(骨干)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省卓越院校建设为引领,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从供给侧持续发力,重点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高职新工科教育,支撑产业提质、升级、转型,服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长株潭区域为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核心引领作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地区,分别打造“科创谷”“动力谷”“智造谷”,拥有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湘潭高新区、望城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等八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天心经开区、株洲经开区、韶山高新区等十四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对接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中拥有高职院校46 所,包括国家示范(骨干)院校6 所,“双高计划”院校10所,省卓越院校16 所,职教城2 座。洞庭湖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地区,拥有岳阳经开区、常德经开区和益阳高新区等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岳阳高新区、汉寿经开区、常德鼎城高新区等十八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对接数字创意、绿色低碳、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中拥有高职院校9 所,包括国家示范(骨干)院校1 所,“双高计划”院校2 所,省卓越院校2 所,职教城1 座。大湘南区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为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三个地区,拥有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郴州经开区、永州高新区、衡山经开区等二十三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对接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拥有高职院校8 所,包括国家示范(骨干)院校1 所,省卓越院校3 所。大湘西区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为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帮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包括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和娄底五个地区,拥有娄底经开区、怀化高新区等二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邵阳经开区、怀化经开区、湘西经开区等十五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对接绿色低碳、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拥有高职院校7 所。

表1 湖南高职院校布局①

基于偏离度模型分析湖南四大区域的高职院校布局结构与新兴产业结构的耦合匹配关系。新兴产业结构要素包括湖南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单位数、产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出口收入、产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等[13]。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要素包括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双高计划”院校、省卓越院校、职教城等五个维度(如图1 所示)。从总量综合分析,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四大区域聚合五个维度的高职院校布局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均值,分别为0.378、-0.065、-0.509、-0.845,其中洞庭湖区域的偏离度均值(绝对值)相对最小,说明该区域的高职院校布局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匹配相对较好。从分量比较分析,长株潭区域五个维度的高职院校布局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高职院校聚集优势明显,特别是优质院校教育资源突出。大湘南和大湘西区域五个维度的高职院校布局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且离零值较远,高职院校布局特别是优质院校教育资源的提升空间较大。

(二)构建适配产业(链)的新工科专业(群)

1.高职新工科专业群

湖南高职立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链),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撤销、转向、新增等举措,构建高职新工科专业群。每所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对接区域优势产业重点建设2~3 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以优势专业为核心,聚合3~5 个相关专业,形成特色专业链。截止2019 年,湖南高职院校共建专业群288 个,群内专业点数占比达80.6%,专业聚集效应凸显,其中对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绿色低碳、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的专业群分别为65、56、47、40、30、2 个,合计241 个,占比83.68%(如图2所示)。

图1 湖南高职院校布局与产业偏离度②

图2 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群与产业偏离度

从总量综合分析,新工科专业群与新兴产业链的偏离度为-0.039,说明湖南高职初步形成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工科专业群布局。从分量比较分析,各新工科专业群与对接新兴产业链的偏离度有所差异,其中对接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等产业的专业群与产业链存在不同程度负偏离,说明这些专业群的供给相对较弱;对接绿色低碳、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专业群与产业链存在不同程度正偏离,表明这些专业群的供给相对较强。

湖南省推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体系建设,促进高职教育高水平、特色、创新发展,自2014 年开始先后启动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和一流特色专业群(简称重点专业群)建设。2014—2019 年,分年度累计立项省级重点专业群为11、26、78、79、138、138 个,其中新工科专业群为8、20、71、71、121、121 个,占比从2014年的72.73%提升到2019 年的87.68%(如图3 所示)。

图3 湖南高职新工科重点专业群结构

湖南高职教育以重点专业群为抓手,引领和带动一般专业群发展,聚焦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人才培养,吸引技能人才向新兴优势产业链涌流,增强湖南新工科专业群与新兴优势产业链的匹配度,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基于偏离度模型分析湖南高职新工科重点专业群与对接新兴产业链的匹配关系(如图4 所示),实线为从总量综合分析重点专业群与对接产业链的偏离度,其绝对值从2014 年0.222减少为2019 年的0.007,总体呈现逐年减小趋势,显示出湖南高职新工科重点新工科专业群与新兴产业链的耦合匹配逐年趋好。虚线为从分量比较分析新工科重点专业群与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偏离度,根据年度偏离度变化分析重点专业群供给趋势,对接高端装备、绿色低碳、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重点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偏离度,分别从2014 年的0.192、-1.000、-0.371 提升到2019 年的0.295、1.043、-0.183,其重点专业群供给提升明显;对接新材料、生物等产业的重点专业群与产业链一直为较大负偏离,其重点专业群供给存在不足。

2.高职新工科专业

湖南高职教育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在专业群特别是重点专业群的带动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基本形成对接产业、错位发展的新工科专业布局。2014—2019 年,湖南高职累计新增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新工科专业点315 个,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点数从2014 年的1 142 个提升到2019 年的1 457 个,其专业点占比从71.51%增长到2019 年的80.72%,专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聚集优势进一步凸显(如图5 所示)。从专业分布来看,按专业年平均点数从高到低的依次为对接高端装备、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生物、新材料等产业的新工科专业,分别为388、289、259、185、128、11 个,其专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23.55%、17.55%、15.67%、11.26%、7.70%、0.69%。

图4 湖南高职新工科重点专业群与产业偏离度

图5 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结构

基于偏离度模型分析湖南新工科专业与新兴产业的耦合匹配关系。如图6 中的实线为从总量综合分析湖南新工科专业对接新兴产业的偏离度,从2014年的-0.235 减小为2019 年的-0.088,显示出在湖南省重点专业群引领下,新工科专业不断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业供给不断增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虚线为从分量比较分析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与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偏离度,按两者的年平均匹配度优劣从高到低依次为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绿色低碳、新材料、数字创意等产业的专业。基于偏离度变化分析专业供给趋势,对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专业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别从2014 年的-0.275、-0.264 提升到2019 年的0.019、0.117,说明专业供给有很大提升;对接数字创意、绿色低碳产业的专业供给与产业结构一直为正偏离,说明专业供给长期存在溢出;对接新材料、生物产业的专业供给与产业结构一直为负偏离,说明专业供给长期存在不足。

图6 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与产业偏离度

(三)开发培养湖湘工匠的优质教育资源

1.高职新工科人才

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紧跟新兴产业发展的脉络培养适用新业态、新技术岗位群、职业群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工匠。以2019 年为例,湖南高职专科毕业生19.89 万人,其中新工科专业毕业生15.34 万人,就业率为86.14%,省内就业比例达到63.35%,超过本科50.04%、研究生46.31%的省内就业比例,到企业单位就业比例为80.87%,为湖湘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湖南高职不断提升新工科专业人才数量供给(如图7 所示),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毕业生从2014 年的9.94 万人逐年递增到2019 年的15.34 万人,占比从2014 年的69.79%提升到2019 年的77.12%,年均增量为9.05%,高于湖南高职专科毕业生6.89%的年均增量,有力支撑湖南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从专业人才分布看,从高到低依次为对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生物、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其年平均人数为3.60、2.57、2.44、2.34、1.28、0.04 万人。

基于偏离度模型分析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人才供给与新兴产业结构的供需匹配关系。图8 中的实线为从总量综合分析专业人才供给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从2014 年的-0.254 逐年缩小到2019 年的-0.114,说明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缺口逐年缩小,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虚线为从分量对比分析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人才供给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偏离度,按专业人才与产业发展的供需匹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对接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材料、数字创意等产业的人才。从偏离度变化分析人才供给趋势,对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别从2014 年的-0.307 和-0.130 提升到2019 年的-0.101 和0.156,说明他们的人才供给有很大增强;对接新材料产业的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一直为负偏离,人才供给长期存在不足;对接数字创意、绿色低碳等产业的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一直为正偏离,人才供给长期存在外溢。

图7 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人才结构③

图8 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人才与产业偏离度④

2.专业教学资源库

湖南高职教育加快改革,以国家、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引领,围绕湖南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院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聚焦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全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带动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教学范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建设创新型湖南培养高素质技术工匠。截止2019 年,湖南高职院校累计立项国家级、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分别为30 个、37 个(如图9所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对接高端装备、绿色低碳、数字创意、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数量分别为11、7、3、2、2、1 个,总计为26 个,占比86.67%。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对接高端装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的数量分别为12、6、6、5、4、0 个,总计为33 个,占比89.19%。从总量综合分析,聚合国家、省级职业教育新工科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成比为88.06%,其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为0.012,新工科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总体供给较好。从分量比较分析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与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偏离度,按两者匹配的优劣从高到低依次为对接高端装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新材料、数字创意等产业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对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产业的专业教育资源库存在弱供给。

图9 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教学资源库与产业偏离度

3.精品课程

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链的岗位群要求,融入“发展导向”“能力递进”“项目载体”“应用共享”理念,融合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新工艺和世界接轨的人才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共修”“拓展课程互选”的系统化、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每个专业群建设2 门或3 门以上专业共享优质核心课程,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案例教学等,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共享性、服务性。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湖南高职推动建设国家、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简称精品课程)。2014—2019 年,湖南高职分别累计立项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58 门、404 门(如图10 所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对接高端装备、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的数量分别为15、14、11、5、2、0 门,总计为47 门,占比81.03%。省级精品课程中对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生物、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的数量分别为119、91、54、53、49、4,总计为370 门,占比79.95%。从总量综合分析,聚合国家级、省级的新工科专业精品课程占比为80.09%,其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为-0.080,新工科专业的精品课程总体供给略有不足。从分量比较分析,按精品课程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关系优劣,从高到低依次为对接高职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新材料、数字创意等产业的精品课程,其中对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精品课程供给偏弱。

图10 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精品课程与产业偏离度

4.现代学徒制

湖南高职教育落实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实现人才链对接岗位链,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技能标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切度,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如图11 所示,湖南广泛发动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2014—2019 年度分别累计立项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9个、40 个,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企业达到103 家,学徒制试点人数达到5 371 人。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其试点专业对接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新材料等产业项目依次为8、5、2、1、1、0 个,总计为17 个,占比89.47%。在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其试点专业对接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的项目依次为15、7、5、5、3、1 个,总计为40 个,占比90.00%。从总量综合分析,新工科专业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总占比为89.83%,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为0.032,新工科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总体供给较好,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类似。从分量比较分析,按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专业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匹配优劣,从高到低依次为对接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产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其中对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产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供给较弱。

图11 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现代学徒制与产业偏离度

三、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高职院校供给布局结构

深度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持续优化湖南高职院校供给布局结构,服务四大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从普通高职院校布局看,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区域的高职院校占比分别为12.86%、11.43%、10.00%,对应的新兴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18.48%、15.55%、12.91%,其院校布局结构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别为-0.304、-0.265、-0.226,院校供给均不足。长株潭区域以53.05%的新兴产业结构占比拥有65.71%的高职院校,其院校布局结构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为0.24,院校供给偏强。从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双高计划”院校、省卓越院校等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三类院校布局看,大湘西区域最弱,三类院校数均为零,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均为-1.000;大湘南区域次之,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省级卓越院校分别为1 所、3 所,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别为-0.196、-0.082,“双高计划”院校数为零,这两个区域都没有职教城;长株潭区域作为核心引领示范区引领全省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优质教育资源虹吸效应,拥有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6 所、“双高计划”院校8 所、省级卓越院校16所,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别为0.414、0.542、0.436。由此,首先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调控力度,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资源供给、多元化办学等方面应适度向高职教育资源薄弱、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大湘西、大湘南区域倾斜;引导长株潭区域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加大对大湘西、大湘南区域院校的精准指导,在专业(群)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强有力帮扶。其次,引导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对接区域新兴、特色产业办学,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大湘西区域高职院校重点对接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办学;大湘南区域高职院校重点对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特变电工等产业办学;洞庭湖区域高职院校重点对接船舶航运、港口物流、沿江绿色、数字创意等产业办学;长株潭区域高职院校重点对接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航空等产业办学。让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与新兴产业发展更加契合,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大力办好高职新工科教育,凸显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类型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结构层次。鼓励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条件符合的优质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在优质高职院校的核心专业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通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有机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通道。围绕创新型湖南建设,统筹优化区域高职教育资源,根据区域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方向,成立聚合政校行企、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产教联盟、行业教职委等组织,促进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集约化发展、产教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高职新工科专业(群)供给结构

同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持续优化专业(群)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从普通专业群结构看,湖南新工科不同专业群与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偏离度存在较大差异,对接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等产业的专业群供给不足,与产业链的偏离度分别为-0.965、-0.343、-0.025,应适度增加他们的专业群供给;对接数字创意、绿色低碳等产业的专业群供给有余,与产业链的年平均偏离度分别为2.036、1.062,应适度减少他们的专业群供给。从重点专业群结构看,对接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重点专业群供给偏弱,与产业链的年平均偏离度分别为-0.963、-0.222、-0.183,应增强、扶植、提升他们的重点专业群供给。

以新工科专业群为支点,带动群内专业形成合力支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精细化、再优化专业布局,动态做好专业点布局的加减法。从专业点结构看,不同新工科专业与对接产业的偏离度差别迥异,对接新材料、生物等产业的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年平均偏离度分别为-0.968、-0.477,需要因势利导加大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引导高职院校增加对接新材料、生物等产业的专业供给。对接数字创意、绿色低碳等产业的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年平均偏离度分别为2.733、0.651,需要适度减少对接数字创意、绿色低碳等产业的专业供给。

共振区域经济持续提升专业(群)供给效用。精准把握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新兴产业人才链需求,进一步增强专业(群)布局的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提升专业(群)适应“产业需求”到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提高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能力。通过开放合作、产教联动、管理集约、资源共享等推动特色高水平新工科专业(群)建设,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特色彰显、优势凸显的“湘铁”“湘工”“湘绣”“湘瓷”“湘戏”等“湘字牌”新工科专业(群)。

(三)优化高职新工科专业人才供给结构

与湖南新工科专业(群)结构调整同步,不断优化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人才结构,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提升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对接新材料产业的专业人才供给长期不足,与产业结构的年平均偏离度为-0.989,需要大力提高其人才供给。对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专业人才与产业结构的年平均偏离度分别为-0.170、-0.110,需要适度增加他们的专业人才供给。对接数字创意、绿色低碳等产业的人才供给持续外溢,与产业结构的年平均偏离度分别为1.977 和0.113,需要适度减少他们的人才供给。

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多措并举提高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在提高对接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供给的同时,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效果,汇聚学校、行业、企业师资组建高水平专业教学创新团队,融合1+X 证书标准、岗位标准、工程规范、操作工艺等制定新工科专业教学标准,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泛在、协作、自主的专业教学平台,创新信息时代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的专业教学范式。其次,在提高对接新材料、生物等产业的国家、省级精品课程供给的同时,全力推进优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师德素养、学术造诣、技能水平、教学经验俱备的高水平课程教师团队;课程内容耦合专业属性与价值理性,体现多学科联结与跨界融合;课程设计凸显德技并修、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注重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习养、专业知识与人文美学的涵养、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学习模式,强化信息技术赋能的混合式学习、跨学科STEAM 学习、个性化学习、主动学习。最后,在增加对接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供给的同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业、协同创新;强化校企招生招工同步,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校企导师互聘,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共同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时融入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深化任务式多样化订单培养,弹性学习、育训结合、工学交替,打通新工科人才供需桥梁,实现人才链与岗位链精准对接,衍生人才链与创新链、创业链、服务链有效衔接。

注释:

①表1、图3、图5 数据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院校年报统计、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湖南省教育厅数据归纳整理。

②图1、2、4、6、9、10、11 数据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院校年报统计、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湖南统计年鉴(2014—2019)、湖南省教育厅的数据与偏离度模型测算、归纳整理。

③图7 数据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院校年报统计、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湖南统计年鉴(2014—2019)、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通报数据归纳整理。

④图8 数据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院校年报统计、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湖南统计年鉴(2014—2019)、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通报数据与偏离度模型测算、归纳整理。

[1]丁金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及其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29-132,200.

[2]薛茂云,王国庆.专业集群建设:实现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43-49.

[3]刘燕,吴玉剑.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31-34.

[4]王茂莉.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课程供给模式变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3):57-62.

[5]钱纳里,赛尔奎因.发展的形式——1950—1970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18.

[6]赵志君.股票价格对内在价值的偏离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3(10):66-74,93.

[7]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10):70-74,97.

[8]郑蕊,何珊,王晓娟.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结构偏离度改进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7(18):164-166.

[9]丁海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基于广东数据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4):91-93.

[10]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8-123.

[11]阳荣威,玉欢爽.高等教育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相适性——基于湖南省2008—2017 年结构偏离度实证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6):74-80.

[12]李博.江苏省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1):26-23.

[13]苏命峰,宁和南.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需耦合缕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81-90.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zhonggzlxxcy.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9383.shtml


上一篇: 学深悟透抓落实 增强发展新动能 ——六安市科
下一篇: 企业经济论文_兰州高新区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